红军长征时,在泸定桥的激战中,成功突破了蒋介石的防线,为后续的北上行动铺平了道路,同时有力地挫败了蒋介石的锐气。
让人不解的是,面对大渡河上唯一的通道泸定桥,川军指挥官刘文辉只下令拆除了桥面木板,却始终没有下令彻底炸毁这座桥。
要是当年刘文辉把泸定桥给炸了,红军恐怕会陷入前后包抄的困境,难逃覆灭的命运。
刘文辉为啥只拆了桥板,却没把整座桥炸掉?
泸定桥横跨大渡河,是连接两岸的唯一一座铁桥,当年清朝政府花了大价钱才把它建起来。
泸定桥连接着东边的雅安和西边的康定。这座桥建成后,两地之间的贸易往来变得方便,朝廷对藏区的控制也得到加强,中央集权因此更加稳固。
由于历史积怨和利益纠葛,驻藏军队和川康地区的军阀势力一直关系紧张,双方摩擦不断,时不时就会刀兵相见。
1930年,双方积怨已久,最终兵戎相见,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冲突。
南京政府对此事不能置之不理,很快就介入调解。
泸定桥的存在,意外地成为了西藏和川康地区发生矛盾的关键原因。
南京政府之所以能平息这场争端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泸定桥控制权的加强。
得知红军要过河的消息后,蒋介石并没有马上命令炸毁桥梁。
这座山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,同时也有助于增进两岸同胞之间的交流与团结。
炸毁泸定桥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。首先,重建这座桥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,代价高昂。其次,这一举动会损害南京国民政府的威信,让民众对政府的能力产生质疑。所以,保留这座桥比炸毁它更为明智。
即便南京方面下达了炸毁泸定桥的命令,驻守在那里的刘文辉部队也未必会执行,因为他们对这座桥有着深厚的感情,不愿轻易毁掉它。
刘湘在权力斗争中胜出后,刘文辉被迫离开,被安排到了泸定桥一带生活。
刘文辉努力加强川康和西藏之间的联系,把这里建设成他重新崛起的重要基地。
要是现在把泸定桥给炸了,不但自己过不去,还会惹恼当地的各路大佬。
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泸定桥成了运送物资的必经之路,没有其他选择。
保护好这座桥,就等于保住了自己的命。
听说红军要到大渡河了,蒋介石和刘文辉都没急着把桥炸掉,反而调了大批军队过去,想在那儿挡住红军的去路。
蒋介石在多次战斗中败给红军,感到非常丢脸。他满脑子只想着消灭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红军,以此挽回自己的声誉。正因为如此,他不可能一开始就下令炸掉泸定桥。
历史上威名赫赫的太平军都在这里吃了败仗,蒋介石因此坚信红军同样无法取胜。
就在蒋介石准备炸毁桥梁的紧要关头,红军却抢先一步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,这一结果完全出乎所有人的预料。
1935年5月24日,红1团作为先头部队,抵达了安顺场,这里离泸定桥还有300多里路。
为了阻止红军过江,川军提前把河上的船只全部调走,连老百姓家里的小船也没放过,统统被收走了。
有个小头目为了保命,悄悄藏下了一条小船。
杨得志率领红1团赶到后,轻松击溃了敌军,顺利缴获了这艘船,这也是当时唯一能派上用场的船只。
红军抓住机会迅速过河,经过一番激烈战斗成功控制了对岸。
船上位置有限,一次能运的人不多,没法快速把全部士兵送过河。
如果敌人追上我们,红军就可能全军覆没。
5月26日,毛主席发出命令,要求全军向泸定桥挺进。已经渡过河的部队沿着河东岸前进,对泸定桥的敌军发动攻击,协助主力部队拿下泸定桥。
从泸定桥到安顺场的这段路,两边都是陡峭的山崖,脚下是奔腾的河水,小道又窄又险,走起来特别费劲。
不管是四川的部队还是国民党的军队,都认为红军不可能在敌人追上之前,连续赶路三百多里赶到泸定桥。
虽然知道红军正朝泸定桥方向推进,刘文辉并不觉得形势紧迫。他选择先派兵支援泸定桥,打算观察红军的动向后再做进一步部署。
原本信心十足的川军,目睹红军一天一夜狂奔三百多里,顿时没了之前的傲气。
蒋介石察觉到了事态的紧迫性,萌生了炸毁桥梁的念头。
老蒋虽然下了命令,但刘文辉会不会照办还得另说。
眼看红军势不可挡,刘文辉赶紧命令手下拆掉泸定桥的桥板,自己则跑到河对岸大声叫嚷。
出乎意料的是,红军毫不畏惧,果断踏上裸露的铁链,一面与河对面的川军激烈交火,一面用仅存的木板艰难搭桥。
川军害怕红军真的能过桥,接连砍断了几根铁链,让泸定桥摇摇欲坠,但红军的决心丝毫未减,依然坚定地准备渡河。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第一批过河的红军部队已经赶到泸定桥,对守桥的敌军发起了猛烈进攻,打得他们措手不及。
很快,守桥的敌军仓促撤离,红军抓住时机迅速架桥过江,顺利化解了这场险情。
蒋介石因为过于自信,结果没能及时炸毁桥梁,导致红军成功突围,他只能无奈地看着这一切发生。
即便蒋介石下令炸毁了泸定桥,依然无法扭转战局,最终仍以失败告终。
泸定桥得以保存,不仅因为其自身的重要性,也离不开刘文辉的决策。但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川军和蒋介石之间缺乏默契,双方并非一条心。
蒋介石打算让川军去对付红军,不管最后谁输谁赢,对他都是稳赚不赔的好事。
刘文辉这么聪明的人,当然清楚这件事的重点所在。
川军对付红军的态度跟蒋介石大不一样,他们没那么积极,有时候还想着干脆让红军过去算了。
为了保持未来的合作机会,才不得不勉强应付一下。
既然他们压根没打算跟红军打仗,当然也不会按蒋介石的要求去炸桥了。
即便蒋介石真的炸掉了泸定桥,也不一定能拦住红军的脚步。
除了川军缺乏战斗决心之外,毛主席在决定攻占泸定桥时,就已经制定了双重策略。
要是顺利过桥,大家当然都高兴;要是过不了桥,那些坐小船过去的部队就先去找红四军汇合,大部队就改道往北,直接去红四方面军那边。
此外,红军大部队经过康定时会注意到,这里的河流水流平缓,水深也不大,完全能够轻松涉水而过。
尽管没法像走泸定桥那样快速渡河,但至少能甩开追兵,成功脱身。
无论蒋介石炸不炸桥,结局都已经注定了,他再怎么折腾也改变不了什么。
从泸定桥的战略意义,到刘文辉的私心算盘,再到蒋介石对川军的控制程度,这些因素加在一起,决定了泸定桥不可能被炸掉。蒋介石想要彻底消灭红军主力的计划,终究是空想一场。
红军能够始终保持胜利,并非因为对手的失误或内部分歧,而是依靠智慧的战略部署和英勇无畏的将士们。
泸定桥的胜利,正是整个长征取得成功的典型代表。
对于刘文辉选择不炸毁桥梁的决定,你有什么看法?